中科公益抗白 http://nb.ifeng.com/a/20190527/7393783_0.shtml河南经济报记者孔凡哲李媛媛报道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与80万国民党军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决战。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的鼎力支持。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力量源泉,人们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小推车”精神。
在这场大战中,终结之地就在豫东门户——永城。
沧海桑田,当年的烽火硝烟已载入史册,彪炳后世;时光荏苒,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已铭刻在永城儿女的灵魂深处,永不褪色。
如今的永城,在“小推车精神”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推动红色基因永传承
6月3日8时30分,永城市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讲解员付晓鑫像往常一样,在镜子前整理好仪容,提前做好一天工作的准备。
年,陈官庄这个位于永城东北部的普通村庄,因经历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战火而载入史册。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纪念馆内的一块展板上记录着这样一首歌。
付晓鑫告诉记者,73年前,豫鲁苏人民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支援淮海战役。作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主战场永城,当地人民群众挺身而出,给予解放军大力支援和无私援助,达到了全民支前,这是淮海战役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因素之一。
纪念馆内的展台上,一辆小推车静静地站在那里,车身上的斑驳痕迹仿佛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当时出动的小推车可以从南京排到北京,大概有80多万辆。”永城市委党史办主任张亚魁说,当时永城人口为40万人,出动民工就达27万人,解放军打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
在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见证了永城儿女支前的决心和无私的奉献。据不完全统计,雪枫县(永城市旧称)共支援粮食、米面万公斤,柴草.5公斤,电杆根,战役中损失木棒根,门板副,土布尺,棉花折布尺,各种家具、炊具、工具万件,伤亡民工46名。
“这些粮食、米面、柴草等一系列物资都是老百姓用小推车一点点运到前线的。”付晓鑫说,当时淮海战役的兵力是60万,而支前民工就达万,这就等于1名战士到前线去打仗背后就有9位民工去支援。
为了淮海决战的胜利,当年的永城人民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在物力财力上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前线,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英雄赞歌,为永城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推出文旅融合新品牌
硝烟早已散去,昔日的战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永城,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新颖别致,围绕红色遗迹开发的旅游项目正有序推进……
6月4日,在永城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初心厅内,墙壁上多名英烈名录及部分烈士和永城军政名人简介格外醒目。“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血与火凝成的历史。”讲解员张玉杰深情地告诉记者,之所以叫初心厅,就是为了告诫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展馆内充满革命历史印记,展厅外却是绿树浓荫、白桥碧水,步步皆景。”永城市革命历史纪念馆负责人王子超说,讲好红色故事,续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永城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落成,进一步丰富了该市红色文化资源。
近年来,为做好红色资源的顶层设计规划,利用好红色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永城市正在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对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红色广场、抗大四分校纪念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进行改造提升规划,将永城打造成革命历史厚重、文化内涵丰富、教育形式多样、红色品牌响亮的革命精神沃土。
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永城市针对青少年不同需求,设立场馆教学、体验互动、红色拓展等精品游学路线,打造寓教于乐、学游结合的研学方式,让青少年学生在游玩中感受革命事迹,感悟红色精神。
永城市旅游服务中心旅游科科长洪建梅说:“我们打造的‘教育基地’‘历史研学’‘红色记忆’等精品旅游套餐,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广大干群、青少年开展祭扫,入党、入团宣誓等教育活动,从而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同时,永城市通过自身红色资源,带动永城红色小镇发展,助推红色小镇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推进产业发展再升级
车轮滚滚,在永城大地留下深深的印痕,这红色的印迹不仅丰富城市红色线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人们寻找信仰与荣光的力量,更推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6月4日,记者走进高庄镇花卉产业园内,几排多肉温棚特别惹眼。碧绿悬枝的玉坠、高挑冷峻的法师、清新可爱的吉娃娃……肉萌萌多肉基地负责人张梦凡说起自己大棚里的多肉植物如数家珍。
“刚开始只有一个简易棚,后来产业园内招商引资,免了我们的租金,我的多肉事业才能越做越大。”张梦凡说,“现在每年有多万元的收入,有了政府的支持,只要我不怕苦、不怕累,幸福的小康生活就在眼前。”
除了呆萌可爱的多肉,记者看到产业园内有不少排列整齐的大棚,棚内的荷兰菊、蝴蝶兰、凤梨、红掌等30多种花卉花开正盛,满目缤纷,如春日般生机勃勃……
“通过花卉种植可以让传统农业的产出扩大十倍、一百倍甚至更多,同时还可以吸纳消化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对农业的转型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永青花卉产业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曹丈杰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规模,让更多花农入驻进来。
经过多年发展,花卉产业已成为高庄镇的重要支柱产业。高庄镇副镇长段少华介绍,截至目前,园区花卉种植面积达亩近20万平方米,并建设了花卉交易市场,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高庄镇花卉产业示范园按规划全部建成后,将为社会提供余人的就业岗位,吸纳花卉种植和经营商户余家,带动周边相关农业和农户余户。
在永城市党委、市政府看来,革命胜利不仅要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奉献。好好回报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成为永城市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铮铮誓言。
如今,放眼永城大地,高庄花卉、龙岗药材、黄口西瓜、演集草莓、茴村蔬菜、王集菌菇……一个个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永城大地落地开花、欣欣向荣。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升级,而产业的升级,得益于政策的指引与科技的创新。“我们将有效应对资源型城市瓶颈制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壮大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永城市发改委主任张瑞东说,永城市将构建以城市经济、会展经济、高端商务经济、旅游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