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娃莲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41281
TUhjnbcbe - 2020/7/4 12:42:00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摘 要:被大众所接受的公共艺术,是那些能够引发受众一致的审美共鸣与情感交流的作品。因此,解读差异的解答方法与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公共艺术创作是公共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部分。拥有互动交流的公共艺术创作,能够让受众准确直观的感受创作者的审美感受,提升社会整体审美,通过公共艺术,能够将艺术与生活的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借此真正意义上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完成公共艺术真正的存在价值。


中国论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创作;创意;审美


一、艺术创作的方法


在《产生创意的方法》这本著作中,詹姆斯?韦伯?扬完整阐述了创意产生方法过程,他这一套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广告业的基础主要过程如下: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原始资料的采集与整理;第三步:提炼与再造的过程,那就是在仔细检查资料的过程中,通过深度挖掘;第四步:产生创意。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艺术创作之中。


实际上来讲,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与创作力的行为就是艺术创作,其实,创造性即以独特的想法,含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制作手法让人细细品味。大部分艺术创作者认为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创作灵感来临,创意应运而生。事实上并不尽然,必须要经过大量前期积累与实践训练才能产生创意,创意的产生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越是丰富的积累,思维模式的碰撞越激烈,就越容易产生创意。这是一种量的积累,需要训练的长期工作。


首先就是主题的确立,以认识为基础对其开展有针对性思考。通过有目的的思考与分析,概念确立、受众的划分、地点与形式的决定、表现手法与材料的选择等,发现问题,彰显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第二步是摒弃依赖完全的想象,作品的借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发散思维之后还要学会收拢思维,对其进行加工与凝练,不能完全被不可操作的想象所牵制。


第三步是创意雏形的记录,任何一个简单的想法都要记录下来,培养绘制草图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记录经过数量的累积,可以避免创作的雷同。任何一个幼稚甚至是肤浅的想法都有可能成为大型创作的灵感来源。


二、色彩应用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色彩本身是带有情感属性的,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考虑作品本身的材料、色彩带给受众的感受,还有环境色的影响作用。在考虑材料的选择之前本身的色彩带给公众的感受,得先考虑环境色彩对作品的影响。


温度性首先就是色彩的一大属性,色调的冷暖,长短调的应用会让受众有大相径庭的视觉感受。暖色调让人感到温暖并引发关联的心理感受,冷色调让人感觉寒冷清爽清凉的感觉。在比较中我们得出结论:无色冷于有色,有色暖于无色。以黑色与白色为例,黑色暖于白色,白色冷于黑色。同时,色彩的搭配还能起到视觉收缩与膨胀的效果,给人以空间感与体积感。然后就是综合考虑色彩与环境带给人的心理感受。


综合与系统考量作品的作用性、审美价值、体积感与制作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地域差异、环境气候与文化价值观这些因素。需要掌握了解空间所属的类型与其作用,需要掌握色彩心理会给人怎样的感受以及如何营造感觉的过程,需要掌握主体与细节、统一与对比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的利用色彩营造出应有的感觉与效果。


三、生活经验与公共艺术创作的关系


艺术的作用在于它是活泼的、生动的、激动人心的,这是由于它能把实用与美术融为一体,能够以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具体形式展现美好。而这一切最根本的来源则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的美与审美认知,都需要经过“美的历程”,即在生活经验中积累的审美经验。创作艺术成果,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感经过收集、感受、提炼之后凝聚成一种可与受众分享共鸣的审美体验,将这一切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


通过创作公共艺术可以让创作者获得公共认同感,个人的审美经验与受众引发共鸣,进一步深刻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公共艺术是一项“集体艺术”,以个体的角度出发,公共艺术系起大众交流的纽带,让现代社会中的群体回到一种舒适的、亲切的人际交往中。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公共艺术,就是好的、生活化的公共艺术。相同的感受能够带给我们同样的经验产生。反之,同样的经验产生也能带给人们相同的感受。一项普遍性的大规模的社会事件被受众经历时,构建了同样的社群基础,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感知经验是大众的,进而营造出一种内在的情感上的联结。所以,应当以大众熟知的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公共艺术。但同时要注意到的问题是,能够获得共鸣的公共艺术创作不代表故意讨好、迎合大众审美,是在创作过程中把大众审美作为构思考虑的基础,重点考虑审美公共性,要求与环境相容的作品展示,与大众结合的学术论点。


完整的公共艺术品不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束,更是展示过程的开始,最终是受众对艺术平的感知与反馈过程。如果缺乏这些步骤,那么这就是一件半成品的公共艺术作品。受众的观点与看法,不管正面与否,都是作者应该关注的方面。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大众的艺术,是需要公众参与反馈的艺术。


例如大众在公园草地上看到石头形状的音箱或灯箱,不会有人认为奇怪,大众的生活阅历会让人觉得石头本就是草丛中的。反之如果在草地上看到了一个食物或者一本书,就会觉得不认同,但是,在当代装置艺术中,经常出现这种反差巨大的作品,用来让受众以另外的角度重新感知与认识,达到审美结果。成功的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与环境相容的、不会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大众与之相处,成为环境中的一个部分,身处其中而不知其是艺术。这样的要求对于公共艺术创作也许十分苛刻,这样的观点我更方便理解为:公共艺术创作方法需要融入于生活环境,适应大众审美。这样的生活经验积累都能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比如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压电箱,在我们的设计中就不能把它设计为让人容易接触的物体外形,例如书柜等,这些形象是日常生活中都属于让人有安全感的日常物品,如果把高压电箱设计为这样的外形,让人不易产生警觉。尤其是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低龄儿童。结合生活经验,我们能将其与比较危险的生活形象结合在一起,例如蜂巢,因为高压电箱与蜂巢不仅发出的声音一致,并且蜂巢本身就会让人躲避,有种危险物品的既定形象,这样就能起到保护预防作用。


同时,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逐渐艺术审美的感知与提升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一般层面的审美体验也许是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但这只是大众的普遍反射。只有内在的真正提升,岁月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才能建立与产生艺术概念与对美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就比如:未成年的学生知道橱窗里的衣服是否美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对美的意识进行搭配,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包含情感“亲情”一类的艺术作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同样的作品可能又会得到完全不同或者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 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出版社,1986.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41281